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nonparoxysmal junctional tachycardia,NPJT)又称加速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accelerated junctional tachycardia,AYT)、加速性交接性逸搏心律等,Pick等于1957年首次报告为房室交接区的自律性增高所引起的心动过速。
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几乎均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例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尤其是合并感染、心力衰竭高血压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糖尿病酸中毒、低血钾、洋地黄中毒、心脏手术、麻醉过程中心导管检查过程中冠状动脉造影中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均可累及房室交接区阻滞,引起不同程度的缺氧、缺血、炎症、变性、坏死等,导致交接区的自律性增加而发生NPJT。少数患者发病原因不明。部分患者无心脏器质性疾病。
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nonparoxysmal junctional tachycardia,NPJT)又称加速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accelerated junctional tachycardia,AYT)、加速性交接性逸搏心律等,Pick等于1957年首次报告为房室交接区的自律性增高所引起的心动过速。
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与非阵发性房室交接区性心动过速的鉴别,两者鉴别主要在频率。前者心室率为40~60次/min,是房室交接区的被动心律;而后者心室率快于或等于70次/min而未达到140次/min,又称为加速的交接性心率。
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与窦性心律很近似,这种心律失常又多为暂时性的,故属良性心律失常,通常不需特殊处理。它常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而消失。NPJT也不会引起心房颤动或心室颤动。所以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及原发疾病。
洋地黄中毒引起应立即停用洋地黄,同时应用钾盐、苯妥英钠。当心房颤动患者使用洋地黄时出现了NPJT,常提示洋地黄过量或中毒。如果心室率过快时可用β受体阻滞药普鲁卡因胺等,但有心力衰竭时应避免使用。如心率过快或存在心力衰竭时又未用过洋地黄者可使用洋地黄治疗,但应严密观察。当出现房室分离(脱节)时,由于心房收缩不能帮助心室的充盈使心排血量降低,此时可考虑应用阿托品使窦性心律增快。通过窦-交接区心律的竞争,使NPJT和房室分离消失,心排血量即可增加。
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的典型心电图特点:
1.连续3次以上的交接性P波与QRS波
频率为70~130次/分钟,一般情况时节律匀齐、R-R间期相等。
2.P-波为逆行性
可在QRS波之前,则P-R间期<0.12s;也可在QRS波之后,则R-P间期<0.20s;也可与QRS波重叠而看不见PⅡ、PⅢ、PaVF倒置,PaVR、PV1直立。
3.窦性激动常夺获心室
形成不完全性房室脱节,心室夺获的QRS波提前出现其前有窦性P波,P-R间期>0.12s。亦可形成间歇性干扰性房室脱节,即窦-交接区竞争现象。
4.NPJT是逐渐发作、缓慢停止的
压迫颈动脉窦时只能使心率暂时减慢,也可出现外出阻滞。
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与窦性心律很近似。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这种心律失常又多为暂时性的,故属良性心律失常,通常不需特殊处理。它常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而消失NPJT不会引起心房颤动或心室颤动。所以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及原发疾病。
1.因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洋地黄中毒,所以在使用洋地黄药物时要掌握好适应证,治疗过程中要严密监测血药浓度和临床症状,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2.当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出现房室分离时,由于心房收缩不能帮助心室的充盈使心排血量降低,此时可考虑用阿托品使窦性心律增快,通过窦-交接区心律的竞争,使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消失,房室分离消失,心排血量增加。
1、宜多吃维生素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2、宜饮食清淡。
宜吃食物列表 | 宜吃理由 | 食用建议 |
---|---|---|
核桃 | 核桃具有高质量的抗氧化剂,能够促进心脏健康,能够很好地保护心脏心能的健康。 | 生吃或者煮粥食用。 |
燕麦 | 燕麦会有效地降低人体血液里的胆固醇,并将其排出体外,减少胆固醇在大小肠被吸收的机会,从而降低了血液里的胆固醇的含量, | 每天10-30克,煮粥食用。 |
水果 | 苹果可以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向胆酸转化,从而降低胆固醇含量,可以起到辅助降低血脂的保健作用。 | 可以榨汁饮用,每天200-300毫升。 |
1、忌食有刺激神经兴奋的食物; 2、忌食肥腻的食物; 3、少吃甜食。
忌吃食物列表 | 忌吃理由 | 食用建议 |
---|---|---|
辣椒 | 辣椒可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担,甚至导致病情恶化。 | 尽量少吃辛辣食物。 |
盐制蔬菜 | 盐会导致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脏负担,对预防心脏病不利。 | 尽量低盐饮食。 |
健健康康網版權所有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申明:本站內容僅供用戶參考,請勿用作臨床使用或醫療診斷唯一憑證 | 本站轉載或引用的文章涉及版權問題的,請與站長聯系處理。